自古以来,每当王朝一统天下,怎样收回武将手里的兵权就成了个大难题,每个皇帝都得小心应对。要是没处理好,就可能养出个势力庞大的功臣集团,像西汉那样,搅乱朝政上百年。可要是做得太过了,又可能会滥杀功臣,就像朱元璋的明朝。当然,也有处理得不错的例子,比如北宋的赵匡胤,用一场酒宴就收回了兵权;还有唐朝的李世民,他改革了兵制。但即便如此,他们的方法也还是留下了些问题。
到了现在的政治管理体系里,把军权集中到中央还是个难题,国民党就没搞定这事儿。蒋介石虽然是老大,李宗仁、冯玉祥、阎锡山这些国民党的大官也都有自己的亲信部队,这些部队可不听中央的。就说蒋介石自己的中央军吧,里面也是山头林立,像土木系那就是蒋介石最贴心的手下,还有何应钦他们的小圈子,各有各的盘算。
越南也是个现代化国家,但问题是他们的军队势力太强大了,所以现在政府管不住军队,反倒是军队能对政府施加压力。
上面说的这些事儿,都讲了国家刚开始那会儿,军队得归国家管有多重要,新中国刚建立时也得琢磨咋处理这事儿。多亏了毛主席的高明安排,人民解放军才没闹出小团体主义,地方势力也没膨胀起来。这当然是党领导军队和我军领导人党性强大的功劳,但也离不开毛主席的精心策划和安排。
毛主席的法子说白了就是:分开、调动、替换、运用,这正好对应咱们的四大野战军,下面我来给大家聊聊:
第四野战军——被分为了几个部分。
要说四大野战军里哪个最厉害,那肯定是第四野战军。他们从东北的黑土地一路打到遥远的海南岛,刚开始出关时才十一万人,后来入关时已经快有百万大军了,到最后兵力更是壮大到了150万。这支队伍战斗力超强,非常勇猛,他们的头儿是林罗刘三位将领。
毛主席和党中央对第四野战军的做法,简单来说就是“分散安排”。平津战役结束后,罗帅因为身体不好,就先离开了第四野战军,后来去负责全军的政治工作了。刘亚楼被派去组建空军,当上了空军头儿。兵团司令里,萧劲光转去当海军司令了,程子华则去做了山西省委书记,只有邓华继续往南,去了华南地区。
第四野战军虽说被“拆分”了一下,但实际上还是担负重责大任。等他们解放海南岛,改名叫中南军区后,中央又安排叶帅去帮林总,做他的副手,一起处理工作。
第三野战军被重新部署调动。
第三野战军是从新四军和山东军区的一些队伍壮大起来的,陈老总一直是这支队伍的领头人,可以说是第三野战军的核心。在解放战争期间,第三野战军多次立下大功,打败了好多敌人,队伍壮大到了80多万人,在我军的各大野战部队里,它的战斗力排在第二位。
大军渡过江后,陈老总就被派去上海当市长了,他开始全心投入到上海的经济恢复工作中。这时候,第三野战军的大旗就交给了粟裕将军来扛。粟裕将军在战场上一直是指挥战斗的好手,但要说威望,还是比不上陈老总,这一点从三野那些将领后来写的回忆文章里就能感觉到。
等第7兵团把舟山群岛解放后,第三野战军前委就不存在了,取而代之的是新的华东军区党委,它全面管起了华东军区和第三野战军的事务。
第二路大军
刘邓两位将领是第二野战军的头儿,他们配合默契得就像中间不需要停顿一样,携手共事了13年,是二野的核心人物。在解放大西南的战役中,毛主席部署了两支部队,一支由刘邓领导,从四川东边打进去,绕个大圈子包围整个西南地区;另一支则由贺老总带领,从北面进入四川。
大西南被解放以后,第二野战军的人数涨到了120万。等解放西藏的事儿办完了,第二野战军就改名叫西南军区了,刘帅当上了军政委员会主席,而西南军区的司令员换成了贺老总。接下来剿匪的任务,主要就落在了贺老总的肩上。没过多久,中央又要建军事学院,就把刘帅调去当院长,让他负责建这个学院。
第一野战军——他们勇往直前,冲锋陷阵。
一开始,第一野战军一直是由彭老总既当司令又当政委,一个人挑大梁。后来,队伍里加上了华北的两个兵团,人数一下子就涨到了40万。新疆和平解放后,大西北这边打仗的事情也就差不多忙完了。正当彭老总打算着手建设大西北时,毛主席从北京发来电报,让他赶紧去北京。
彭大将军到了北京后,参与了关于是否派兵去朝鲜的商量大会,还被选为了志愿军的头儿。打那以后,他就去了朝鲜,负责指挥抗美援朝的整场大战,直到战斗快结束时,他才回来继续管中央军委的事儿。
毛主席和中央军委对四大野战军的军事指挥做了大调整,让不同的将领来领导,这样就不会让军权落到一个人手里,真是预防得好,办法真高明。在这之后,随着各野战军的军权都回到了中央,毛主席和中央又聪明地把各地的行政权也收拢到了中央,这就是人们常说的“五马进京”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