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后陆续都将迈过60岁的门槛,
他们是新中国最特殊时期孕育出来的一代人。
刚成年便遇上改革开放,成为唯一全程参与这场四十年变革的群体。
自然,他们也扛下了变革期的所有阵痛:
那会儿 “招聘” 还是个陌生词,可 60 后一出校门就被推搡着闯进了市场。
市场本是片混沌,他们摸着石头蹚路,不仅亲手敲开了商品市场的大门,
更给后辈们铺就了 “人才市场” 的路基。
走在崎岖里,不忘为后来者修路,这便是 60 后的精神底色。
60 后的路,总伴着猝不及防的转弯:
刚端稳饭碗没几天,就撞上了下岗潮;
好不容易攒了点底气想去医院,医改来了 —— 看病得自己掏钱;
孩子恰好到了上学的年纪,教育也改了 —— 学费得自付。
那时他们一年的工资,或许还抵不上现在年轻人一个月的收入。
想 “啃老”?家里的老人还盼着他们递过一把补给呢!
或许正是这般压力,淬出了 60 后的钢筋铁骨。
他们扛得住苦难,更有韧劲把窘迫掰碎了重拼。
他们是世纪跨越时最强劲的发动机,
如今这满眼的繁荣壮观,哪一块基石里没有他们的体温?
也因这般付出,他们最懂珍惜,也最会体恤。
手头刚攒下几个养老钱,又开始被儿女们“啃老”,
把钱默默递过时,还为他们叹息“孩子们压力太大啦”!
纵然 60 后有着 “踏平一切坎坷” 的硬气,却终究挡不住岁月的年轮。
交班已过半场,他们正慢慢成为老年人的主力军。
可这不是落幕,而是 60 后人生的又一次开场。
这群人拼搏惯了,骨子里揣着不甘寂寞的闯劲。
哪怕是享受生活,也带着理性的节制。
当年轻人喊着 “躺平” 时,60 后依旧笔挺地站着 ——
自媒体里活跃着大批 60 后创作者,
AI 课堂里低头学习的身影中,他们也占了多数。
关于 “如何老去”,60 后正用行动写下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