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0年,陈赓将军即将在结束越南的援助任务后踏上归国之路。出发之前,一位越南干部突然向他提出一个带有深意的问题:“像您这样的将领,中国还有几位?”这个问题令人深思。
陈赓沉默片刻,随即自信地作答。他明白,自己不仅是军中的骨干,更是中越两国友谊与信任的象征。这份尊敬的背后,实则凝结着双方长期的合作经历与共同抗争的历史。
那一年,越南民族独立运动正值关键阶段。中国志愿军的援助,极大地鼓舞了越南人民。陈赓带领着中国军事顾问团,肩负协助越南人民军振兴士气与提升战斗力的重任来到此地。彼时的法军兵力强盛,尤其在北部地区,掌控优势明显。而越南人民军装备简陋,许多士兵缺乏实战经验,连番激烈战事后,军心更显低迷。
越南高层寄予陈赓厚望。作为经历过抗日战争和中国解放战争的杰出将领,陈赓不只是战术顾问,更被视为可以带来希望和变化的关键人物。
到越南后,陈赓几乎没有休息,便迅速投入紧张的工作。他策划了各种军事演练,协助越南军队梳理战术,短时间内明显提升了部队的战斗能力。一些起初对他抱有疑虑的越南军官,也在训练和实际对抗中逐渐被其果断与敏锐的指挥能力折服。陈赓的人格魅力同样不可忽视。他善于用轻松幽默的话语拉近与越南士兵的距离。一次战术讨论会上,他说道:“我们要给敌人的不是正面威胁,而是让他们觉得我们毫无畏惧。”此言一出,现场气氛豁然开朗,大家都感到振奋。
除了训练和战术,陈赓还大力协调物资支援,确保越南军队能够获得急需的装备和粮草。多次向中国政府请求援助,他为越南人民军提供了坚实的后盾,使其在面对法军时,取得了更多主动。
就在多项工作推进的东溪地区爆发了一场关乎存亡的大规模战役。法军意图通过猛攻进一步掌控战略要地,而越南将领们将希望寄托在陈赓身上。他与越南高层多次会商,强调必须扰乱敌军部署而非与之硬碰硬。为此,陈赓提出诱敌深入的策略,让越南部队假意撤离,吸引法军越过阵地后实施包围。
战事爆发后,越南人民军按照计划行事,初步将法军引入预定区域。法军虽然机警,仍未能完全识破越南的布置。当局势僵持时,陈赓亲率一支部队,从敌方侧翼突袭。这个动作,出乎法军预料,战场局势迅速逆转。在陈赓的指挥下,越南部队奋勇反击,最终在东溪一役中取得重大胜利。这一仗不仅重创法军,还极大提升了人民军士气,成为越南抗法战争的转折点。
战后,陈赓没有立即撤退,而是耐心地和越南军官们一起教训。他鼓励大家,这次胜利不仅证明了战略部署的有效,更展现了广大士兵的胆识和坚韧。越南军队对陈赓的尊崇之情也因此更加深厚。
1951年春,越南北部形势趋于复杂。东溪失利后的法军并未放缓进攻步伐,反而在中越边境加大了军事压力。此地如被占领,不仅联络中国援助将受影响,越南自身也将陷入孤立。越南高层决定奋力反击,而陈赓又一次作为军事顾问参与指挥。
边境地区地形险要,敌众我寡。法军阵地防守严密,越南人民军装备、士气均受制约,取胜难度显而易见。陈赓此时采取分散突击、夜间穿插、分进合击等战法,并专门要求士兵熟练掌握夜战技能,以充分发挥地形和灵活机动的优势。起初,越南人民军屡遭法军火力压制,损失不小,战士们一度动摇。但陈赓亲自带人深入敌后,极大地激励了部队,鼓舞了士气。
在一次关键时刻,他命令部队佯装撤退,诱使法军冒进。待法军深入山区后,越南人民军四面合围,发动猛攻。在激烈巷战中,人民军利用地理条件取得主动,成功逼退敌军,守住了边疆。这场胜利让士兵倍增信心,陈赓的声望也随之达到顶峰。
经过数月的并肩奋战,越南解放军的战斗能力和信心均有显著提升。陈赓即将返国之际,越南高层为他举办了送别宴会。席间,几名干部表达了由衷的感谢。其中一人再度提及那个问题:“中国还有几位像您这样的将领?”陈赓报以淡然微笑,答道:“中国的优秀将领还有很多。”短短几语,道出了中国雄厚的国力和集体智慧,也表达了谦逊的态度。
陈赓的离别,并未让他的影响消散。对越南军人而言,他既是严明的军事导师,也是可亲的良师益友。在接下来许多恶战中,越南士兵仍会怀念当年陈赓将军身临其境的指点和勉励,这份影响,铭刻于他们内心深处。
参考文献:
王建伟,《陈赓将军传》,北京:解放军出版社,2003年。
李鹏,“陈赓将军的越南军事顾问工作回顾”,《现代军事史》,第23期,2015年,112-11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