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各位说一个中国统计学科的艺术,那就是一些重要数据它会以总账的形式展现出来,但是你想知道单个数据,得花点心思算一下。
比如2025年7月份人民币贷款数据,你是没办法直接从统计局的数据里找出来的,但是它会告诉你1-7月贷款增加12.87万亿,然后你再翻一下上个月公布的1-6月贷款增加12.92万亿。
然后两者减一下,哦吼,7月份的贷款增量居然是-500亿。
很显然,一个负数在中国经济的发展中是很难被接受的,特别是人民币贷款这样的关键数据。
这就隐隐暗示着,经济不仅仅在实际层面放缓,连在统计层面都很难修正了。
其中居民贷款(短期+中长期)-4893亿,企业贷款(短期+中长期)-8100亿,政府贷款12400亿。
把数据无关水分挤出去以后你就会发现,居民和企业都在收紧投资,大家都在去杠杆。
唯独政府部门还在拼命扩大融资。
此外,政府的这个1.24万亿大家可能没什么概念,这么说吧,去年7月份政府只发债了6800亿,今年直接扩大100%!
想象一下,如果在政府发债规模保持和去年不变的情况下,那么今年7月人民币贷款应该是-6000亿。
是不是有点细思极恐?
当然,这只是7月单月的,已经有宣传出面警告不要过多解读这个-500亿。
嘴上喊着不要,但是身体是诚实的。
数据公布后仅隔一天,中央即宣布“消费贷贴息+3000 亿元再贷款”组合拳,这印证了政策底已出现,央行不允许这个趋势出现!
看得出来,上面非常害怕7月份居民企业贷款双降形成趋势,赶紧出政策试图技术性扭转这样的趋势。
所以,8,9月份专项债发行速度肯定提速,社融和贷款技术性反弹也是必然的,上面出这种政策,市场总归要给点面子,维持到年底应该还是可以的。
只是有些问题可以通过技术来掩盖,但是房子里的大象是越来越掩盖不住了。
只要关注社融的小伙伴就应该发现,从2020年开始,我国的社融数据就从市场主导慢慢向政府主导演变。
居民端杠杆率过高,所以主动减少开支,自发还债挤泡沫。
因为居民的消费减弱,所以企业的利润也跟着下降,于是它们也开始还债,那么整个社会就陷入的通缩的境地。
这时候政府部门就站出来扛大旗了,主动承担社会融资的大头。
今年二季度,我国的宏观杠杆率已经超过300%了。
但是政府借钱,并不是跟真实需求和真实还款能力挂钩的。
比方说,我想贷款买车,那必然是算清楚我每个月收入,以及我对车的真正需求,然后才会下手买车。
但是政府贷款的逻辑不一样,它更多的是一种公益性质,以此来拉动上下游产业链的就业和资金链周转,真正可以赚钱的政府项目是少之又少,这就导致各种低效投资和形象工程。
一边社会需要政府拉动投资,另一边政府的投资盈亏能力又很难保证,于是杠杆率就咔咔飙升了。
不过我国的国情又相对特殊,这些增加的政府债务都是以地方债为主,中央政府的负债并不高。
但是这两年问题集中爆发了,比如社保,养老,生育,甚至消费补贴,都是以中央出大头,地方出小头的模式出现的。
这些投入随着经济的恶化,只会越来越多,将来只能靠中央发债来解决。
通俗地讲,负债能力饱和的递推路径是这样的:
居民——企业——地方——中央
现在前三者已经完全饱和,居民和企业已经开始自发去杠杆,地方显然已经加不动了,剩下只有让中央顶上了。
如果哪一天中央的杠杆率再爆表,那么具有特色的金融危机就真的要来了。
而在这一系列的递推路径中,最大的问题在于,过快把居民的负债能力拉爆。
大家一直说日本失去的30年和现在的中国很相似,其实当初日本居民杠杆率从30%拉到60%一共用了18年(1960-1988);美国用了30年(1980-2010)。
而中国,只用了10年(2010-2021)。
过快增长的负债率最终一定会迎来更加猛烈的回调,现在就是还债的时候了,所有资产都会迎来价值回归。
今年7月可能只是个开始,随着居民和企业继续去杠杆,房价新一轮下跌就要开始了。
想卖房的要抓紧了,没多少时间给你纠结和犹豫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