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金融秩序正在经历一场前所未有的大变局!清华大学国际关系研究院名誉院长阎学通曾直言,国际秩序已从全球化转向逆全球化,这种转变带来的不确定性,正像一场风暴,席卷着各国的军事安全和经济合作。作为现行秩序的最大受益者,美国如今面临一个关键选择:是在金融话语权上做出让步,还是继续一意孤行,让全球秩序陷入混乱?这个选择,将关乎数十亿人的命运。
美国长期主导着全球经济、军事和科技领域,但却似乎忘记了“权利与责任对等”的道理。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中,美国拥有16.77%的投票权,而中国仅有6.08%。这种不平衡的话语权分配,让美国在制定国际规则时,往往只考虑自身利益。
就拿贸易来说,美国近年来频繁挥舞关税大棒。今年7月,特朗普政府宣布对印尼进口商品征收19%的关税,要求印尼购买价值150亿美元的美国能源和45亿美元的农产品。这种“自己不好过,也不让别人好过”的做法,暴露了美国在逆全球化浪潮中的短视。印尼虽然获得了较低的关税,但被迫购买美国产品,其国内产业也面临着巨大压力。更不用说莱索托,这个人口仅230万的非洲小国,因美国50%的“对等关税”,经济瞬间陷入瘫痪,首都马塞卢的断粮率飙升至35%。
两次世界大战的教训告诉我们,秩序颠覆往往伴随着生灵涂炭和经济崩溃。第一次世界大战导致853万人死亡,直接经济损失达1863亿美元;第二次世界大战更是造成5000万人死亡,财产损失高达4万亿美元。如今,全球经济相互依存度更高,秩序颠覆的后果只会更严重。
2025年的芯片短缺危机就是一个鲜活的例子。乌克兰供应全球70%的半导体级氖气,俄乌战争爆发后,台积电不得不砸20亿建厂自产,成本暴增25%。德国汽车厂因芯片短缺,2025年减产150万辆,大众CEO直言:“供应链比能源更致命”。如果全球金融秩序崩溃,类似的危机可能会频繁上演,新兴国家首当其冲,谁又能独善其身?
要稳定全球秩序,美国需在金融领域让渡话语权。以世界银行为例,美国拥有15.87%的投票权,而中国只有5.71%,这种不匹配显然不符合当前的经济格局。2027年的SDR定值审查,将是美国展示诚意的关键节点。目前,SDR货币篮子中美元占43.38%,人民币仅占12.28%。如果美国能在此时调整投票权分配,不仅能平衡国际货币体系,还能为全球经济注入一剂强心针。
值得注意的是,人民币的购买力目前被严重低估。按汇率换算,2024年中国GDP是美国的65%,但按购买力平价计算,中国GDP已超过美国。这种低估意味着人民币在国际货币体系中还有很大的上升空间。随着数字货币的发展,未来国际货币格局可能发生更大变化,美国若不及时调整,只会错失良机。
美国对东亚加征30%的关税,看似是一场危机,实则为中国创造了区域市场机遇。以榴莲消费为例,中国14亿人口的庞大市场,带动了东南亚榴莲产业的快速发展。2025年,东南亚榴莲出口量同比增长20%,其中大部分都流向了中国市场。
面对机遇,中国需要提升产品质量、优化服务、强化供应链。印尼虽然在关税协议中获得了一定优势,但其鞋类和纺织品出口仍面临挑战。中国可以通过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在东南亚市场中占据更大份额。关税战也加速了区域一体化进程,中国可以主导建立更公平的贸易格局,实现共赢。
中国一直坚持平等合作的原则,不寻求颠覆现有秩序,也不主张瓦解美元霸权。清华五道口金融学院院长焦捷曾表示,中国是世界经济增长的主要贡献者和稳定锚,致力于以高质量发展应对外部不确定性。在逆全球化浪潮中,中国更注重与各国的合作,例如通过“中非合作论坛”向莱索托提供人道物资援助。
世界的未来应由人类共同努力,而非单一国家主宰。正如1944年布雷顿森林会议所倡导的,国际合作才是保护本国利益最有效的方式。2027年SDR审查在即,美国需要明白,只有让渡话语权,才能避免全球秩序混乱。而中国,将以实力为基,接住机遇,与各国一道,迈向平等共赢的新纪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