辉达娱乐

从名门公子到共产党高官,他用70年人生诠释什么叫绝地反击

创作声明:本故事基于真实历史事件进行叙述,所有内容均来源于史实记载,如有表达的观点仅代表笔者个人理解,请理性阅读。特此说明!

1925年8月20日,广州。国民党左派大佬廖仲恺被人暗杀。

所有人都知道是右翼下的黑手,但没人敢说破真相。

17岁的廖承志守在父亲灵前,心里的仇恨像野火般燃烧。

那时候谁也想不到,这团复仇的火会以如此意外的方式点燃。

更没人想到,日后连张国焘和蒋介石这样的狠角色,都拿这个年轻人没辙。

01

1927年4月12日这天,上海滩血流成河。蒋介石翻脸不认人,举起屠刀砍向自己的盟友。

当天晚上,19岁的廖承志做了个决定。他把国民党证撕成碎片,扔进黄浦江里。从那一刻起,廖承志跟国民党彻底翻脸了。

这个决定把他推上了一条不归路。说好听点叫追求理想,说难听点就是找死。

廖承志的出身注定他不是普通人。老爸廖仲恺是国民党的左派头子,老妈何香凝是党内大姐大。按理说,他应该老老实实在国民党里混日子。偏偏廖承志不走寻常路。

1928年,他在上海秘密加入中国共产党。那会儿他才20岁,血气方刚,看不惯国民党那套腐败作风。

入党后,组织上看中他的语言天赋,派他到德国、荷兰搞海员运动。廖承志懂英、日、法、德、俄好几种语言,在国外干活如鱼得水。1932年他回到上海,当上了中华全国总工会宣传部长。

那时候的上海就是个大染缸,国民党特务满街乱窜,共产党员随时可能被抓。可廖承志胆子大,仗着自己的特殊身份,在敌人眼皮底下大摇大摆地干革命。国民党的人想破脑袋也想不到,这个老廖家的公子哥,竟然是个铁杆的红色分子。

02

1933年8月,廖承志接到一个要命的任务。中央要他进川陕根据地,给红四方面军送重要文件。这活儿危险得很,一路上都是敌人的关卡,稍微露出破绽就得玩完。

廖承志二话不说就答应了。他打扮成码头工人,背着密码本和指示信,从重庆一路摸到成都。折腾了三个礼拜,廖承志总算到了川陕根据地。

他用化名"何柳华"加入红军,先是当省委常委,后来升任红四方面军总政治部秘书长。26岁的廖承志在红军里算是年轻有为。可他很快就发现了问题。

红四方面军的头头张国焘搞得乌烟瘴气。这家伙打着"肃反"的旗号,逮谁杀谁,整个根据地人人自危。廖承志看不下去了,当面批评张国焘的错误做法。

这下可捅了马蜂窝。张国焘恨得牙痒痒,寻思着怎么收拾这个不识相的年轻人。1934年9月,机会来了。在巴中县的一座破庙里,张国焘安排人对廖承志进行审讯。

结果早就定好了。廖承志被扣上"特务"的帽子,开除党籍,关进了大牢。从那天起,廖承志失去了自由。更要命的是,他得戴着手铐跟着部队行军。

03

鄂豫皖根据地搞"肃反"的时候,被抓的人基本都没好下场。按道理,廖承志也得死。可邪门的是,张国焘就是不杀他。

为啥?原因有两个。

第一,廖承志的家庭背景太硬了。他爹廖仲恺虽然死了,但影响力还在。他妈何香凝在国民党里说话有分量。杀了廖承志,不好向上面交代。

第二,这小子有本事。不光懂几门外语,还会画画、刻蜡版。张国焘搞根据地建设,印钞票、做宣传,都用得着他。于是出现了一个奇葩现象。廖承志这个"罪犯",戴着手铐跟着红军长征。

这就是史上有名的"带镣长征"。

长征路上的日子苦得没边。廖承志不光要忍受饥寒交迫,还得承受精神折磨。被人当犯人押着,心里那个憋屈劲就别提了。可他还得干活。翻译外电、刻印材料、画宣传画,一样都不能少。

最折磨人的是,廖承志明知道自己冤枉,却没地方说理去。在那些最黑暗的日子里,廖承志就靠一个信念撑着:相信党的事业会胜利,相信自己总有翻身的时候。他从没想过背叛,从没想过投降。

这份坚持,真叫人佩服。两年多时间,廖承志就这么戴着镣铐走过了万里长征路。雪山草地、激流险滩,每一步都是煎熬。但他挺过来了。

04

1936年9月,红军进入甘肃宁夏地界。周恩来一直在打听廖承志的消息。这天在去同心县的路上,他碰到了被押送的廖承志。

廖承志看见周恩来,激动得不行。周恩来1924年就认识廖承志,那会儿小家伙才16岁。十多年过去,再见面时廖承志却成了"罪犯"。这场面多尴尬。

周恩来走过去,什么也没说,就跟廖承志紧紧握了握手。当天晚上,周恩来叫廖承志到司令部吃饭。屋里一堆人,张国焘也在。

张国焘明知道周恩来认识廖承志,还阴阳怪气地问是不是老熟人。周恩来没搭理他,反而冲着廖承志来了一通训话。廖承志乖乖地认了错。周恩来这才留他吃饭。

吃饭的时候,周恩来只跟张国焘聊天,压根不理廖承志。饭后直接打发他回去。这顿饭救了廖承志的命。原来张国焘那天晚上本来要处决廖承志。周恩来用这招明修栈道暗度陈仓,保住了廖承志的性命。

经过周恩来的努力,廖承志重新获得自由,恢复了党籍。1936年12月,廖承志到了陕北保安。从那时起,他满怀热情地投入到外电翻译工作中。每天翻译6000多字,废寝忘食。这段特殊经历没有压垮廖承志,反而让他更加坚定。

05

抗战开始后,廖承志被派到香港工作。他当八路军驻港办事处主任,利用香港的特殊位置搞统战工作。那段时间,香港成了抗日救国的大本营。

1941年12月,日本人占了香港。廖承志接到任务,要组织大营救,把困在香港的文化人和民主人士安全转移出来。这活儿险得很。日本人和国民党特务到处搜捕,一个不小心就得全军覆没。

1942年1月,廖承志跟连贯、乔冠华等人在游击队保护下,从香港潜入惠阳。他们一路设立接头点,成功救出了不少人。可好景不长。

1942年5月30日,粤北乐昌的天气闷热得很。廖承志正在住处休息,忽然有人敲门,喊他的化名。声音很陌生。

廖承志去开门,门刚开条缝,几支手枪就伸了进来。一只手抓住他的胳膊,把他拖了出去。有人低声说蒋委员长要见你。

廖承志被抓了。有叛徒出卖,国民党中统特务终于逮到了这条大鱼。从那天开始,廖承志开始了他这辈子最长的牢狱生活,整整4年。

他先后被关在赣南马家洲集中营、重庆歌乐山渣滓洞、白公馆等地方。这些地方都是人间地狱,廖承志在里面受尽了折磨。敌人把他押到刑场,拿枪毙威胁他投降。可廖承志硬是不松口,除了承认自己是共产党员,其他什么都不说。

06

1944年的一天,白公馆里发生了件不寻常的事。看守让廖承志洗洗澡,换身干净衣服。

在这种地方,让"犯人"洗澡换衣服只有两种可能:要么准备放人,要么要见大人物。廖承志知道自己不可能被放,那要见的人是谁?

特务们的表情很严肃,整个监狱里的气氛都紧张起来。廖承志心里明白,能让这些人如此紧张的,肯定不是一般人物。果然,答案很快就揭晓了。

要见他的人,正是蒋介石本人。

07

那个要见廖承志的人,就是蒋介石。这位国民党的老大决定亲自出马,试试能不能把这个特殊的囚犯拉回自己的阵营。

蒋介石为啥要见廖承志?道理很简单。杀了廖承志,会得罪何香凝这位国民党元老。何香凝在党内有影响力,手里还掌握着不少资源。不杀他,又担心这个共产党的重要干部继续捣乱。

思来想去,蒋介石决定亲自上阵,看能不能策反成功。见面这天,蒋介石穿了身笔挺的军装,想在气势上压倒这个年轻的共产党员。

廖承志被带到一间宽敞的办公室。蒋介石坐在大桌子后面,一脸严肃地看着这个曾经的"世侄"。蒋介石开口了,声音里带着长辈的威严。他说廖承志的父亲廖仲恺跟自己是同志,看着廖承志长大,现在这样做对得起父母吗。

这是典型的情感牌。蒋介石想用孝心来打动廖承志。可廖承志的反应让他傻眼了。

廖承志火了。他瞪着蒋介石,一字一句地说还有脸提父亲,跟杀父亲的凶手是一伙的,有什么资格在这里说教。这话像一巴掌抽在蒋介石脸上。

蒋介石的脸瞬间涨得通红。他压根没想到,这个年轻人敢当面顶撞自己。房间里的气氛紧张得像要爆炸。蒋介石握紧拳头,额头青筋暴起。他恨不得立马下令枪毙这个不知好歹的小子。

可他不敢动手。杀了廖承志,确实会惹来大麻烦。何香凝绝对不会罢休,国际上也会施压。最后,蒋介石败下阵来。他拂袖而去,丢下句狠话说会后悔的。

这次见面彻底崩了。蒋介石的策反计划完全失败。从那以后,廖承志在监狱里的日子更加难熬。敌人对他的恨意达到了新高度。

08

被蒋介石亲自策反失败后,廖承志在监狱里的待遇更加恶劣。特务们想尽办法折磨他,试图摧垮他的意志。可廖承志没有屈服。他用自己的方式跟敌人较劲。

廖承志会画画,这成了他在监狱里的精神支柱。在那些最黑暗的日子里,他画了很多漫画。有一幅画他瞪大眼睛在饭里挑蟑螂和石头子。还有一幅画一对穿新婚礼服的小老鼠从他被子上走过,廖承志给它们哼结婚进行曲。

这些画透露出一个革命者的乐观和坚定。就算在最恶劣的环境下,廖承志也没丢掉对生活的热爱。敌人想用恶劣环境击垮他,他却用乐观心态战胜了环境。

在监狱里,廖承志还写了不少诗文。他在《监狱斗争经验点滴》里详细记录了那段痛苦岁月。他写道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这话成了他在监狱里的座右铭。

监狱改变不了廖承志的信念,反倒让他更加坚定。时间一天天过去,廖承志在监狱里已经关了快4年。外面的世界天翻地覆。抗日战争快胜利了,国共两党开始谈判。在这种情况下,继续关押廖承志已经没意义了。

09

廖承志能出来,靠的是各方面的营救。最重要的是他妈何香凝的不懈努力。何香凝利用自己在国民党内的影响力,多次找蒋介石交涉,要求放人。

宋庆龄也加入了营救队伍。这位孙中山夫人开口,蒋介石不能不听。周恩来、董必武等中共领导人也通过各种渠道施压。国际社会同样关注廖承志的命运。毕竟他是知名国际人士的儿子,他的遭遇引起了广泛关注。

在多方压力下,蒋介石终于松了口。1945年,国共签了《双十协定》,里面提到要释放政治犯。经过宋庆龄、何香凝的再三交涉,蒋介石被迫同意放人。

1946年1月,瘦得皮包骨头的廖承志终于走出了监狱大门。将近4年的牢狱生活结束了。这是他这辈子坐得最长的一次牢,也是最危险的一次。廖承志活下来了,而且意志更加坚定。

出狱后,他立马回到延安,继续为党的事业奋斗。

10

回到延安后,廖承志被任命为新华社社长。那时候新华社刚成立不久,急需有经验的领导。廖承志的国际视野和语言能力,让他成了最合适的人选。

在廖承志领导下,新华社迅速壮大,成了党的重要宣传阵地。全国解放后,廖承志的才华得到更大发挥。他先后担任全国青联主席、华侨委员会副主任、统战部副部长等职务。

廖承志的特殊身份和丰富经历,让他在统战工作中如鱼得水。1978年,重要时刻到了。第五届全国人大召开,廖承志当选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这意味着他正式成为副国级领导干部。

从被张国焘和蒋介石关押的囚犯,到共和国的副国级领导,廖承志走过了一条传奇人生路。那年廖承志已经70岁,白发苍苍地站在人民大会堂主席台上,心里肯定感慨万千。

谁能想到,那个曾经戴着手铐走长征的年轻人,最终会站在权力的高峰。更有意思的是,1982年廖承志根据中央指示,给蒋经国写了封信,呼吁两岸和平统一。这封信在海内外引起巨大反响。廖承志用自己的方式,为祖国统一事业做出了贡献。

1983年6月10日,廖承志在北京去世,享年75岁。他这辈子充满传奇色彩。一共坐了七次半牢,平均每周有一天在被关押。但他始终没改变过信念。

张国焘和蒋介石这两个政治强人,都曾经把廖承志关起来,却都不敢杀他。最终,廖承志用坚持和才华赢得了历史的尊重。

从国民党元老之子到坚定的共产党员,从戴手铐的囚犯到副国级领导,廖承志的人生诠释了什么叫传奇。那些当年看不起他、关押他的人,如果还活着,不知道会怎么想。

史实来源:

1. 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官方网站《历任副部长及部长助理》

2. 维基百科《廖承志》条目

3. 《党史博采》杂志《廖承志的传奇人生》

4. 文汇报《即将于当晚被张国焘处决的廖承志,被周恩来叫到饭局上并厉声斥问,因此逃过一劫》

5. 中国新闻网《周恩来董必武致信孙科援救廖承志 信函曝光》

6. 中国政府网《廖承志简历》

辉达娱乐介绍 产品展示 新闻动态